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向日喀則市康馬縣各學校捐贈400套有聲圖書《我的家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
對于遠在近兩千公里之遙的青海,雖然早已心而往之,卻無機緣前去。近日,偶得姜峰所著《走過青?!芬粫?,真是開卷有益,不禁深陷其中,恍然間如身臨其境,神游了那片神秘的土地。
翻越青海的群山,站在白雪皚皚的峰頂,或者穿越草原,來到夢境般的城市和鄉村,每次,人們必然會看見壯觀的冬野,盛大的春日,絢爛的成熟,深沉的果實。
讀姜峰的《走過青?!?,第一感覺是大氣,有大江大河的氣勢磅礴,有荒漠戈壁的開闊悠遠,有直通亙古的歷史傳說,更有立足發展、放眼未來的國家視野。
由作家出版社主辦的“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楊志軍長篇小說《雪山大地》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
本詞典將成為廣大翻譯、新聞、出版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科研工作者和各技術行業專業人員的必備工具書之一,對推動西藏和涉藏工作重點省科技事業的發展、科學技術的利用、學科和行業之間的溝通等產生積極影響。
近日,曾擔任二里頭遺址考古隊隊長20年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考古學家許宏攜帶他的散文隨筆集《許宏的考古“方”》,亮相第35屆北京圖書訂貨會。
“博物館熱”“考古熱”不但在大眾中興起,在出版領域也有強勁表現。近些年,關于考古的圖書相繼出爐,深受歡迎。日前,一場“考古中國大家談”的分享會吸引了很多讀者到場,認真聆聽。
書中收錄的十篇以新詩為主題的文化隨筆,都在談論新詩,卻頗有吊古之意與稽古之心,幾乎都牽扯到古代文學、古代哲學或古代文化。
李白吟誦“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杜甫喜贊“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成都,一座被詩詞浸潤的城市,古往今來,成就了氣自華的風度。
《漢語大字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漢字形、音、義收錄最完備、規模最大的一部漢語字典,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全書10萬字,配彩圖100余幅,文辭優美,立意嚴謹,寓教于樂,個性鮮明,匠心獨運,有很強的文學性和可讀性,從文字和圖像的角度解讀東安湖,有較高的價值。
這樣的思考和感慨何其多,讓人覺得葉淺韻是一個用腦袋丈量大地的人。正是這種沉思的力量,擊穿了語言和事件的堅硬外殼,通向更為高遠的玉宇瓊樓。
散文有著悠久的傳統,卻也有著一個門檻低的誤讀,好像散文誰都能寫,一寫就會成功。散文究竟應該有一個什么樣的面目和品性,即便像錢聲廣先生這樣有著豐富人生經驗和寫作經驗的方家,也不一定能夠參透其堂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