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藏戲在傳承保護中煥發新生機
藏戲博物館館藏實物。圖由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提供 朗加旦增 記者 趙越
藏戲作為中國戲曲百花苑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劇種,成為中華傳統戲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人們普遍關注。2014年,在自治區文化廳黨組的悉心指導下,自治區藏劇團設立藏戲研究保護室,研究保護工作緊扣新時代藏戲事業“傳承保護、發展創新、挖掘研討、傳播引領”的目標。近年來,自治區藏劇團在學術研討交流活動、學術成果、藝術創作研討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為傳承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藏戲博物館基建完工
收藏藏戲藝術實物1300余件
2014年,自治區藏劇團對該團成立以來所有藏戲藝術檔案資料進行了一次系統性整理、摸底、梳理。搶救整理創作新編大戲《倉覺的命運》等11部作品,整理傳統大戲手抄本《諾桑王子》等7部作品,整理改編大戲《大元帝師》等2部作品,整理新編藏戲《鷹嘴巖》等10部作品,移植劇目《紅燈記》等2部作品,小戲小品100余部,整理收集《西藏日報》等各類報紙上發表的有關藏戲報道上千條。這些珍貴歷史檔案資料的數字化,為借鑒以往藏戲劇目創作提供基本素材,也對劇團數字化發展意義重大。
2020年,在自治區文化廳黨組的領導下,自治區藏劇團建成了首座藏戲博物館(基礎設施完工,暫未對外開放)。截至目前,該館收藏有關藏戲藝術實物1300余件,圖片1020張、文字量達到10萬字。其中,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8件、三級文物64件、一般文物451件,全面展現了藏戲這一古老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該館集中展示了以傳統八大藏戲為主的各劇種不同人物服飾、面具、音頻、影像、圖文、道具等,全方位提高藏戲藝術宣傳推廣水平。后期開放迎客后,該館將成為全國藏戲文化展示教育窗口,為加強同區內外藏戲研究人員聯系、交流藏戲文化提供一個良好平臺。
深入田野開展保護工作
記錄5位高齡戲師藝術史
多年來,自治區藏劇團在田野調查與搶救保護工作中竭盡所能實現藏戲之人、之藝、之團、之俗的志書書寫。記者了解到,該團歷時五年,在各個民間藏戲隊、阿吉拉姆各個流派中進行深入交流、訪談,考察了藏戲服飾穿搭的過程和細節,搜集整理了藏戲服飾圖片300張,文字量達2萬字,于2020年出書成冊《覺木隆傳統藏戲服飾圖解》,受到藏戲研究專家的高度肯定?!斑@種體驗式的田野方法讓我們深刻地了解到藏戲服飾概念及專業術語,系統展示了傳統藏戲服飾的深厚文化底蘊,填補藏戲服飾藝術研究的空白,為藏戲服飾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參證?!弊灾螀^藏劇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藏戲戲師是每一個藏戲表演團體的靈魂人物,因此,高齡瀕危藏戲戲師的搶救性記錄工作迫在眉睫。2017年,自治區藏劇團開展了《高齡瀕危藏戲戲師搶救性專題片》口述史項目工作。按照國家標準,搶救性記錄了5位高齡瀕危藏戲戲師藝術史,全方位展示傳統民間藏戲戲師如何傳承藏戲技藝和藏戲表演技藝全過程,項目圍繞藏戲戲師的傳承故事、個人歷程為主線,輔以傳統經典藏戲展示,凸顯傳統藏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藏戲戲師的文化信念,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和保護。
傳承保護工作取得進步
西藏現有藏戲表演團體154個
近年來,藏戲藝術傳承保護工作取得長足進步。自治區藏劇團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西藏共有六大劇種、154個藏戲表演團體。其中,國辦院團1個,民間演出隊153個。采取列入非遺保護名錄、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建立各級傳習基地、實施專項保護項目、撥付演出補貼和舉辦藏戲展演評比、唱腔大賽、傳承人群培訓等多種有效措施,確保了“原真性”保護和“守正創新”發展,藏戲藝術呈現出欣欣向榮、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遇見 藏戲】人群中,舞臺上,鄉村里……藏戲煥發新生機
獨特的唱腔、夸張的面具、鮮艷的服飾……藏戲,作為一門集歌舞、表演、說唱、文學于一體的綜合藝術,約起源于600多年前。2006年,藏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詳細] -
【遇見·藏戲】年輕的“阿吉拉姆”表演者
大清早,旦增益西又開始在屋里獨自練習藏戲表演了。[詳細] -
走進拉薩城關區奪底溝:感受自然韻味 體驗民俗風情
奪底溝的魅力,除了留有文成公主的足跡之外,還源于這里曾建過西藏第一座水電站,第一座藏幣鑄造廠,以及“拉薩第一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