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綜合科學考察 助力雙碳在行動
作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源和瀾滄江源地區是氣候變化的敏感響應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對流域氣候系統穩定、水資源保障、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安全具有重要影響。
今年7月24日,2022年江源綜合科學考察啟動。此次科考由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牽頭組織,聯合青海省水利廳、長江技術經濟學會及長江文明館等單位開展??瓶挤秶鸀殚L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區等??疾礻爩Ρ?、河流水文、泥沙、河道河勢、水環境、水生態等進行“體檢”,其中,冰儲量和濕地碳儲量觀測是此次科考的重點。
冰川考察是此次科考的重點內容之一。這次科考在前期遙感監測的基礎上,通過探地雷達等技術檢測冰川厚度,并結合前期積累的數據,匡算冰儲量及變化,解析出冰川消融水資源量。通過無人值守氣象站、積雪特性分析系統以及冰川前緣變化觀測系統等,探尋冰川變化和湖泊水量間的關系。通過系列觀測分析,為江源區生態風險預防和管理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對策。
此次科考還采用了現場調查、在線實時監測與室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收集營養鹽、主要離子、金屬元素、有機物等水環境指標數據,摸清魚類、底棲動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等水生物分布情況。
對于觀測長江源濕地的碳儲量也是本次科考的重點。碳儲量指以各種形式為載體的碳的儲存量的大小。對于碳儲量的調查意義重大,以植被碳儲量為例,植被碳儲量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現存量關系密切,只有先摸清地區的植被碳儲量的多少與其空間分布、動態變化,才能為空間管理制度、生態修復措施的制定等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而生態系統處于變化之中,植被的類型、面積、稀疏等的變化,都會對碳儲量產生影響,因此需要對碳儲量實現經常性的觀測和計算。研究評估青藏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碳循環機制及其固碳潛力,對于保護地球第三極生態,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瓶缄犕ㄟ^打樁取樣等方式,對濕地水域、植被和土壤碳儲量進行本底調查。 利用痕量氣體在線分析儀,現場獲取水與氣界面、土與氣界面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同時,利用北斗衛星、低空無人機,組合高光譜衛星遙感影像,逐步建立起監測網絡。
目前,2022年江源綜合科學考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揭示出氣溫變化對長江源區植被生態的直接影響。實驗表明,以近3年平均氣溫為基準,當氣溫升高3攝氏度時,長江源和瀾滄江源地區的高寒草甸 植被將出現覆蓋度降低、物種密度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等難以逆轉的退化風險。而根據多年江源科考數據顯示,青藏高原暖濕化特征變化明顯,僅長江源地區過去10多年的平均氣溫已經比前40多年的氣溫平均值增加了1.4攝氏度。
2022年江源綜合科學考察幫助人們進一步掌握長江源和瀾滄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現狀,為長江大保護、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長江源和瀾滄江源區“水—生態—環境”演變與適應性保護對策研究提供基礎數據,為我國進一步做好“雙碳”工作規劃與評估,以及更好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重要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揭秘“亞洲水塔”:磅礴而又脆弱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5萬平方公里湖泊,10萬平方公里冰川,30萬平方公里常年積雪蘊含超過9萬億立方米水源,亞洲13條大河發源于此哺育了東亞、南亞和中亞的偉大文明“亞洲水塔”因此得名。[詳細] -
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開展科學考察調研工作
近日,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科學考察調研工作。[詳細] -
攀登,向著科學之巔
今年5月,“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西藏珠峰地區開展。[詳細]